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以文传声 / 正文

未应磨染是初心

发布时间: 2023-09-26      点击量: 

未应磨染是初心

——吾心归处是师院

韩斌生

我出身于书香世家,外祖父是柏效愚,是陕西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与于右任是好友,曾参加发陕西的辛亥革命。我隐约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线装书,上初中时,就看了很多线装文学书,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学功底,因此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当时的社会风气,重视理工科,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们同学的志向,大多数都是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我当然也不例外。”

1961年,我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但由于那时某些左的政策的局限,未能进入心仪的理工科大学。考虑再三,决定重新参加高考,改学文科,并在第二年以高分考进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当年能考进陕西师大这样的本科学校,非常不容易,我们班30多个学生,好多是当地县(区)里的高考文科状元。”

当年的陕西师大中文系,荟萃了一批学养深厚的名师。教“书法”和“工具书使用方法”的郭子直老师,是陕西国学名士,精通训诂、音韵,还是书法家;教古代文学的霍松林,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唐诗研究蜚声学界;教外国文学的周骏章,曾任中央大学英文系主任……

在学习上,我可以说赶上了好时候,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强调“又红又专”。我们那时候,大家的想法就是学好知识,将来为建设祖国建功立业。

跟着这些名师,我打下了很好的专业基础。由于当时的老师大多旧学功底深,书法、作诗、填词都各有造诣,也让大学时的我,在这些方面有所涉猎。

在大学,我学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也立下了从事文学研究的志愿。不仅如此,还是活跃的文艺积极分子。“我们成立了陕西师大中文系剧团,自己排演话剧,我是主演兼导演,我们排演的《年轻的一代》《雷锋》《千万不要忘记》等剧目,在同学们中很受欢迎,还到校外巡演,在西安市都小有影响。

临近毕业时,“文革”开始了,我的学术研究之梦,被现实无情地打碎。我被分到陕西宝鸡市重点高中长寿中学,因为‘文革’,什么都打乱了,1968年我才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做研究。

幸好“文革”后,宝鸡地区想恢复被撤销的宝鸡大学,决定以重点高级中学长寿中学的师资为主要班底,在陕西师大的支持下先建立陕西师大宝鸡分校,并在此基础上接续筹建本科学制的宝鸡师范学院。我记得当年首届院领导班子洛文被任命为首届院长兼党委书记,陕西师大的韩海智(曾任师大中文系主任、政教系主任)被任命为学院的副院长,还有孙胤副院长,我被任命为当年中文系的业务负责人(时称系领导小组副组长、主管教学;系主任由刚被政治上解放的干部兼任),和别的同事一起,创建起了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我的人生学术梦的追求就此开始跋涉了……

“文革”结束时,我才30出头。因为“十年动乱’”,我们这一代人被白白耽误了十年时间,所以当时就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特别想做事情,想把失去的时光抢回来。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比如教材,不像今天随便就可以买到,当时根本没有,只能边招生,边授课,边组织编写我当时就边教授中国现代文学,边编写讲义。因为校园就是原来长寿中学的校园,面积不大,那时生活条件也艰苦,师生的住宿和食堂等条件都因陋就简。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中文系还组织了学生话剧团,排演了《于无声处》等话剧剧目,并到西安等地巡演、参赛,并获得奖项,我担任了学院剧团的导演和指导老师。

当时的文革后头几届本科生都非常用功,夏天学校热,下午和傍晚每棵阴凉树下都是用功看书的文科大学生。有的甚至说“去晚了,大树下的阴凉地也抢不到了”文革后恢复高考一下激发了当年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我们这些上课的大学老师都非常感动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开始了自己的的学术研究之路。1978年,我撰写了长达两万字的论文,《激情·气势·音律——论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发表在《宝鸡师范学院学报》创刊号上。今天发表一篇论文不算什么,但在当年,研究资料少,学术刊物少,能够发一篇这样的论文,非常不容易,可以说,全国同行都知道有你这么个人。那一年,我爱人调到江苏省常州市工作,记得我出差常州经过南京时,我去南京大学中文系,想联系一下,能不能在教材编写、学术研究上,给我们一点支持。接待我的是董健老师(后来成为戏剧研究大家、南大副校长、现已去世),当时他还是中青年助教,几十年没有评过任何职称呢。我们之前没见过,一通姓名,他就说,原来你就是韩斌生,我读过你发表的论文。当年学术期刊少,各个学校的学报会互相交流,所以他看到了我的学术文章,这次见面后,我跟董健教授就成了朋友。1979年,我又发表了一篇关于巴金的万字长篇论文,开始在现代文学学术圈崭露头角。是宝鸡师院真正开启了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后来我工作调往南方,先后经历了常州、无锡、上海等几个江南城市,先后在数所高校担任校、系级领导。较长的一段是在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无锡、传媒类高校)担任副院长长达十年之久。简而言之,此后迄今我的经历和成果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现为文化部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成教艺术专委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职称研究员、教授。曾担任常州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山海东海职业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教学副院长。

代表专著有《吴祖光新凤霞传》、《大哉洪深》、《文人瞿秋白》、《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化》及大学教材《电视编导基础》、《书法艺术与书法摄影入门》等二十余部,迄今发表著述约700万字,曾获“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羲之书画报全国诗书画文大赛”金奖、一等奖等省、部、国家级奖项。

但无论如何,我最无法忘怀的是宝鸡师院的那段岁月,那是我学术和大学教学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今日追忆之,依然令人怦然心动。

是啊,吾心归处是宝鸡师院!是为小记。


下一条:铅笔写下的评语和一句无心的表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