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团建设 / 理论学习 / 正文

坚定信心 聚焦发力 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16-04-07      点击量: 

编者按:“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对中国经济形势和前景怎么看,“十三五”时期怎么干,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回答好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实践,为“十三五”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我们站在改革发展更高的基点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这五年,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呈现低增长、不平衡、多风险的特征,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地缘政治事件多发,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错综复杂。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更趋明显,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这五年,面对困难和挑战,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0.9万亿元增至2015年的67.7万亿元,年均增长7.8%,明显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和新兴经济体的平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列前茅。按美元折算,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0.4万亿美元,2015年接近11万亿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时期,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增长的局面。2011—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2015年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经济结构由第二产业主导加快向服务业主导转换。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半,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兴服务部门和服务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

基础设施水平大幅跃升。“十二五”时期,我国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便捷化程度和通达性水平明显提高。高速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四纵四横”快速铁路网主骨架初具规模,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60%以上。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建成,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已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的国家干线传输网络。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比2010年提高0.37个百分点。我国在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水器、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电动汽车、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开放型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保持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和出口大国地位,占全球的份额继续提升。出口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从消费品出口大国转向消费品提质和资本品迅速增加的出口大国。“十二五”时期,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6000亿美元,继续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迅速增长,2015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达1180.2亿美元,成为主要对外投资大国。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十二五”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就业稳步增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6400万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4013万套,上亿群众喜迁新居;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教育公平和质量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80%;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锐意改革创新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陆续推出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胜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二五”圆满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十三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明显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一动力源。目前,中国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渠道,与世界经济形成互动效应,已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力量。

科技整体水平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科技从以跟踪为主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2015年我国研发支出占全球比重上升到20%,居全球第二位,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从2010年的第8位攀升至第4位,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0年的第21位上升至第18位。

对外开放从“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开放主动赢得了发展主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带动高铁、核电、通讯、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走出去”,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分享到中高端“中国制造”。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我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从2000年的9.4%上升到2014年的43.7%。

展望“十三五”,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经济运行正在稳中向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郭克莎

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且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实现了“十二五”的圆满收官。在国内发展条件深刻变化和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实属不易。这是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结果。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积极因素正在涌现,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的“稳”,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比较平稳、社会就业保持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物价总水平相对稳定。其中,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是经济总体平稳的基础,为其他方面的“稳”提供了重要支撑。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符合年初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前两个季度均同比增长7%,第三、第四季度同比增长6.9%、6.8%,波幅较小。从实际增量看,6.9%的增速是在经济总量超过60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从历史经验看,世界多数经济体由于内部结构性因素和外部周期性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增速回落,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增长迅速下降到5%以下的中低速增长。但我国的情况不同,去年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背景下仍然实现了6.9%的速度!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位居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经济运行的“进”和“好”,是指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较快,带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需求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升级、创业创新踊跃、区域城乡关系优化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一是服务业加快发展。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比第二产业增速快2.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5%,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旅游、信息、文化、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持续升温,经济发展格局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增强。二是工业结构加快升级。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6.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均远高于整个工业的增速。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移动互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集成电路、海洋工程装备、医疗器械等向高端迈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3.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改善,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6%。

改革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在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中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党中央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改革创新上,着力培育引领新常态的新动能。一是深化改革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持续推进,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尤其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在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下,2015年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超过1.2万家。外商投资等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财税、金融、国企等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破除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增长动力转换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和市场环境。二是创业创新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激发了人民群众巨大的创造力。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机制,打造“互联网+”等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使社会创业创新的资源配置更加灵活有效,各种孵化器、创新基地得到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三是扩大开放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力推进,使国内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等优势得到有效利用,支持和扩大了由我国主导的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变。2015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近150亿美元,增长18.2%。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以及整个“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既要看到发展中的亮点,也要正视前进中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中心环节,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创新,就能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得到充分拓展,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用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卢 锋

在适度提升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演变与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乃至整个“十三五”时期我国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方面结构性因素制约,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用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既是应对当前突出问题的科学思路,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对症药方。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与此相对应,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两者对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但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需求侧管理重在调节总需求,解决总量问题;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问题,提升经济的长期供给能力。从历史经验看,世界各国在调控宏观经济时,往往会同时采用这两种手段,但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则需要依据本国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抉择。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一直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除受周期性因素影响外,更多地则是受结构性因素制约。具体表现在:随着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和成本持续上升,我国比较优势出现阶段性变化,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趋势性下降因素叠加,出口增速明显回落;钢铁、煤炭、电力等传统重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其作为重要增长引擎的功能减弱;实体经济边际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下滑。同时,消费结构升级,一些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需求外溢现象较为严重。这些新特征使当前的经济下行与我国以往波动周期比较,显现出更为深刻的结构性特点。从供给侧入手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然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合理选择。

结构性矛盾需要用结构性改革举措破解。结构性改革的长期目标,是要通过改革创新释放经济潜在的总供给能力,提升供给系统满足需求的能力与水平,从根本上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企业整体竞争力。就此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推动“双创”的持久努力相互衔接,是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部署。推进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使维持低效企业所耗费的资源释放出来,转向更有效率的用途;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结构性改革需要需求侧管理加以配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侧管理,而是要能动实施总需求调控,努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营造有利于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环境。但实施需求侧管理也不意味着使用大规模刺激手段,而是要深挖国内有效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形成对经济增长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要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破除政策障碍,优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着力补齐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短板,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激活城镇化这个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

要看到,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但支撑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涌现,经济发展中难点与亮点并存。特别是近几年在经济增速回落的同时,就业与民生保持平稳,居民收入和消费稳定增长;北方部分资源密集地区面临较多困难,而东部发达地区仍活跃增长,10多个中西部省区市增长较快;工业品价格低迷派生通缩压力,而外贸条件受益于进口价格走低得到改善;传统经济确实在承受双重调整的严峻考验,而新经济新业态表现活跃并引领结构转变。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蕴含着深厚发展潜力。经济形势短期变动与复杂表现是大国经济在结构深度调整阶段的合规律现象,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改革发展方向,坚定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拿起用好新的发展理念指挥棒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唐洲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在前进道路上,拿起用好引领“十三五”时期改革发展的指挥棒,始终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我国改革发展事业,对于确保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挥棒谋划改革发展大局。“十三五”时期,随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的国际经贸规则制订处于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时有发生。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还不够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五大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未来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谋划改革发展大局的指挥棒,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挥棒指导改革发展实践。当前,我国发展正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凸显、发生系统性风险概率增加等现实挑战。应当看到,这是我国经济社会“成长中的烦恼”,需要在更高水平的发展中加以解决。“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用好五大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坚持不懈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着力推动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挥棒检验改革发展成效。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我国把追求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发展的中心任务,一些地方脱离当地实际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急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大拆大建、政绩工程,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民生欠账过多等一系列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反应强烈。“十三五”时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考核检验新的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加快建立与新的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科学考核体系,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要着力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坚持把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干部形成正向激励,引导各级干部做出一番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来。要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考核,在实践中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注重比发展质量、比发展方式、比发展后劲,防止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一味在增长率上盲目攀比、层层加码。


上一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下一条:以民主凝聚人心力量 以法治护航改革发展(社论)——热烈祝贺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