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工作 / 正文

拜汉相初赴第五届周文化会,出岐山亲历八百载辅义创制----参加第五届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研讨会有感

发布时间: 2023-10-26      点击量: 

10月13日至10月15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共岐山县委、岐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周文化研讨会在宝鸡市岐山县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收到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2所高校(科研机构)12家民间学术团体的110篇论文,经中国先秦史学会审核,选定50篇论文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作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有幸携论文《<今文尚书·周书>所见周公的治国思想》替因带队参赛、无法参会的姚军老师出席本次会议。

10月13日中午到达岐山县后,我没有第一时间去报到,而是选择先去五丈原祭拜诸葛亮。历史上,诸葛丞相六出祁山、五伐中原,在最后一伐途中病逝五丈原。手下军士遵丞相遗愿,将他的遗体运回汉中,埋葬在勉县定军山。将他生前的衣服埋葬于此,以示纪念。说来,我与五丈原这一丞相安息处也有冥冥之中的缘分。四个月前,我的毕业论文题目《试论<三国演义>中诗词的艺术与价值》便是以第三十八回丞相受先主三顾茅庐后出山的宿命论赞诗为切入的比较点: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或许也可以看作是与诸葛丞相跨越文本、跨越千年的对话吧。

走进这座小且精致的诸葛亮庙,看着头上依次出现的“五丈秋风”、“英名千古”、“恭行天伐”等匾额,我仿佛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一相,更是看到一位中国古代所推崇的追求理想、付身家国、修齐治平的优秀士人。真正的人格魅力和救世主张不仅只在案间笔头、理论主张,更体现在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担当和立志以实践彰显理想的悲壮踏实。一路走过月英殿、落星石、文武廊,除了能感受到丞相生前死后的人格魅力外,我更能感受到岐山当地的文化氛围和淳朴虔信的民风。

这段经历更让我对接下来的学术之旅有所期待、有所鼓舞。

10月13日晚,主办方召开周公文化研讨会代表会议和中国先秦史学会思想汇报。会上回忆了会议的历史,通报了会议的流程。提出要围绕周族先民的光辉历程和周孔文化做好“两个结合”,把周公思想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会上选举我导师姚军为先秦史学会理事。

10月14日上午,第五届周文化研讨会在岐山县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秘书长晋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宫长为参加活动,县委书记杨鹏程致辞,县长张军辉、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宏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辉、县政协主席刘玉广参加活动。开幕式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先生、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黄怀信先生、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陈相灵先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丰乾先生、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王珏大校、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建永先生、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教授王碧波先生等多名知名学者为与会人员进行了主旨演讲。其中韩教授从周公的“德”入手,以小见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德治理论体系;黄教授从周公德治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入手,完善了周孔之道的传承和内涵,张教授和王大校分别从德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安全危机的应对角度对周公思想做了现实意义上的阐述;赵先生和王教授则是从更新颖的现代化诠释和成康之治的精神层面背景做了分析。几位教授的发言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对周公的有关事迹、周族的史诗和其后的精神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10月14日下午,会议开始分组讨论,我所在的组是思想组。我向与会专家汇报了姚军老师《<今文尚书·周书>所见周公的治国思想》这篇论文。该论文是三年前专为会议写就的,其中蕴含了撰者的心血和期待,自然也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关注。我们组的点评人韩星教授指出这篇论文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论据和观点全部来自《今文尚书·周书》,是一篇严谨的好文章。论文中提到的重农思想特别受到韩教授关注,他说:“先周的这些重农思想其实与后世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初期,这样的重农抑商思想是有价值的。”韩教授的点评启发了我的思路,文学视角下的时代与时代之间,知识体系里的史学和文学之间并不是隔阂的两个主体,而是一个可以打通、互相贯通的体系。许多知识和体系往往可以来自课本或者书籍,但是想要真正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和想法,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关联,在深厚的知识积累之上整合它们的相似和共同之处,这让我对返校以后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发现。倾听其他专家教授的发言则更让我震惊:许多与会专家提交的上万字的论文、深厚的知识储备量让我望尘莫及。开会前一周整理姚老师的论文和发言稿已然耗费我许多精力,而那些老教授、老专家却能够将几万字的知识和逻辑信手拈来,我不由得再次感慨学习的必要性和真的要时刻怀有一颗敬畏谦卑的心。

10月15日上午,大会举行总结汇报和闭幕式。九位专家学者又分享了昨天的讨论成果,总结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地把学术研究提升到“两个结合”上来;要把周文化研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周文化的历史作用,挖掘科学内涵,提炼时代精神,总结当代价值。与会专家还为岐山周原、凤雏遗址、金文铭文的申报遗产建言献策,这更让我坚定了要勇敢“走出去”,接触文化第一线,不把书读死的学习态度。如果我们连身边眼前的文化都不能感悟,又何谈跨越百年千年去体会书本上的文字和圣贤思想?

10月15日下午,我没有跟随会议计划去参拜周公庙,而是独自去了岐山县的中国周原景区。在那里,我见到了复原的“天子六驾”文物雕塑,游历了古色古香的周代仿古建筑,还有以封神演义、百鸟朝凤为主题的游乐园。因为恐高,未能体验沿索道上山并欣赏凤鸣岐山雕塑的美。其中的游客安宁祥和、人的娱乐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色让我恍惚间体会到了自周公创制后为我中华民族注入的理性温良基因,持节守礼的约束规范,同时又不乏对天地人三才的调和运用。这样安逸和乐的生活状态,不正是研究周公背后的文化温度和文化底蕴的意义所在吗?文化的力量从来不只在于内心的丰富和强大,更在于一种由内而外,以心驭身的生活状态。如此所得,对我来说已经多之又多。虽未见周公,但是已心向往之。并且也许了一个朴素的愿,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以更加优秀、自如的状态再次游历岐山。

参会这三天,我有幸得到原宝鸡市博物馆书记、副研究馆员官波舟先生的提点和帮助。他学识渊博、和蔼近人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了我。在会议间隙,我向他请教了石鼓文的由来和研究问题。“石鼓文上的文字足以说明这种技术比较发达了,为什么在雕刻技术比较发达的时期,却还会选择刻石这种传统的记录载体和方式?”官先生分享了他关于石鼓文的创作由来、出土年限的研究结论。除了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宝鸡的石鼓山确实有许多类似材质的石头。另外,我也和官先生讨论了石鼓文字体的演变,属于大篆小篆还是籀文;石鼓文背后有没有周文化或是战国文化的体现;石鼓文的韵文应该用上古音还是中古音解读;学界对石鼓文的研究等问题。官先生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纠正了我的误区。我也期待在返校后能与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交流、再访中华石鼓园里的石鼓阁,以再探石鼓背后的文化意蕴。与会期间,官先生和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霍彦儒先生都对宝文理中文系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询问并表达关切。

三天的会期一晃而过,这次岐山学术之旅不仅让我在学术、知识方面大有长进,更让我看到了今后应该努力、应该前进的方向。作为研一的学生,我必须要说:“刚刚入学一个月就有参加会议的机会,首先要感谢姚老师,更要感谢咱们中文系的学术影响力。”这三天,不是终点,不是功劳,而是应该继续读书、接续学习的起点,是真正学习诸葛丞相当年六出祁山的理想勇气、感悟元圣周公作礼创制奠定我中华文化底蕴的起点!

(文、图 / 尚勤思(2023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审阅/姚军 审核/兰拉成)


上一条:心得体会:我院2022级研究生刘璐瑶(笔名蓉锦)加入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并参加新会员培训班学习

下一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征文获奖名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