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建国以后,我国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试教育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如过分重视道德教育,忽视审美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等。面临这样的教育现状,开展重视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20世纪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也逐渐由重视专业技术的工具理性向重视通识人才培养的人文精神回归。这决定了现代人才培养的总趋势,素质教育成为转换的津梁。
3.自1996年以来,宝鸡文理学院率先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经过5-6年的人文素质试验教育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中文系和人文科学研究所在这项教育改革中,已取得丰富的教育经验。随着高校学生扩招,现代社会竞争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普及性质的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的性质特点
在人文素质试验班教育的基础上,中文系从2003年开始,开办辅修式素质教育班。其性质如下:
辅修性。鉴于以往的人文素质试验班采取主修式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压缩专业课程,影响了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的情况,采用辅修式教育模式,即在课余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和选修课,既保证主修专业课程的正常学习,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普及性。主修式人文素质教育因班级人数限制,采取选拔式组建素质教育班,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了人文素质培养,排斥了多数同学接受教育的机会。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面向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保证接受素质教育的平等性,扩大受教育的群体,以便培养更多的具有通识的专业人才。
开放性。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开放式教育,它的课程开设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涵概了所有的人文学科,真正做到文、史、哲打通教育。从办学形式讲,它又打破了文理工管系别的局限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时间与空间的束约。
三、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切人文关怀、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应既有科学素质,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
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教育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教育为核心,关注人生价值和世界存在的根本意义,体恤弱者,抨击恶行,能为人人奉献爱心;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的自由与平等。
健全人格。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健全的人格是追求真善美、讲求人生理想与道德情感的人格。通过人格教育,建立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以改变现代大学生各种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现状。
鲜明个性:个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丰富情感和鲜明个性的人,它有助于实现受教育者情感智慧的提升。现代教育的大课堂式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培养出个性鲜明的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充分发展和展示个性。
创新精神。提倡和重视创新精神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打破旧有教育与行为模式,建立积极的理性思维,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实现人生价值。
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强调在实践当中检验和发展理论,重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听、说、读、写、行等实践活动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受教育者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说不会做的弊端。
四、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
构建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注重交融互补,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中文专业具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潜质。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突出实践特色,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实践性教学以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成为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中文专业中的《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的许多活动(如科技论文大赛),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营造良好氛围,把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土壤。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举办人文素质大赛、读书心得报告会,约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名师名家来学校表演、讲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倡导身体力行,把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文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灵魂,自觉付诸于言谈举止和日常生活。因此,化知识为言行,化理论为方法,化实践为品德,就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日常化手段,常抓不懈。
提供广阔背景,把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与历史文化传统、当今社会现象和人类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发展的思想,人文素质教育既重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与继承,又前瞻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可能与要求。在此宏观背景下去研究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与终极价值,使大学生在继承人类优良传统前提下去创新,去发展个性,去实现人文理想。
五、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的操作模式
办学形式。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式、自主式、业余辅修的素质教育形式。在本科1、2、3年级学生中开办,分属人文素质教育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班形式。教师在每届学生入学初详细介绍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内容、目标、原则、操作模式及评价指标。由学生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参加,组成素质教育班级,参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每学期邀请院内外学者、专家作12-15次学术讲座,安排高水平选修课1-2门。此外,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定的技能训练、社会调查、素质教育征文等活动。
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入深、由博到专、由激发兴趣到自主研究的原则,按年级开设课程计划。一年级为基础教育系列,注重基础,拓宽人文知识视野,培育艺术素养,深化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初级班,系感悟习得阶段。二年级为中外文化系列,课程设置注重中外人文精神陶冶,是人文素质教育中级班,系精研内化阶段。三年级为思维与方法系列。侧重于人文学科方法论和思维训练,是人文素质教育高级班,系实践创新阶段。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富含人文思想和精神的中西文化经典为对象,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讲座以教师为主导,每次讲座保证半个小时左右的提问和讨论时间,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选修课将知识讲授、实践领悟与技能转化相结合,重在思维启迪,方法训练。
六、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管理
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实行明确、严格、规范的考核、管理与评价制度。首先,每个年级设一名素质教育班主任,专门负责本年级素质教育的教学组织、学生管理等工作。对学生的考核根据不同学期的具体安排,以课程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建立学生个人人文素质教育档案。年终考核成绩合格者根据所学内容,分别颁发人文素质教育初级、中级、高级证书。其次,在素质班学生中征集优秀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每年编选一本《人文素质教育优秀作品选》和《人文素质教育优秀论文集》。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情况都将写进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
中文系
人文科学研究所
2003
年9
月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