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过常宝教授应邀在博文楼副楼105教室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话语的角度突破经典文献和传统观念研究——以“诗言志”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孟改正主持。我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0余人聆听了报告。

讲座开始前,孟院长简要介绍了过常宝教授的学术经历与学术贡献。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委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绍兴文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
过常宝教授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提出与演变导入,阐述了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话语体系的必要性。随后,他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诗言志”作为一种原发性的话语方式的建构过程,认为闻一多等提出的“诗言志”说有其不尽合理之处。通过结合《尚书》等原典所做的场景还原,他认为“诗”与“歌”等一样,都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而“志”则表达的是仪式参与者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具有神秘性与不可违抗性的特点。“志”这一概念界定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诗言志”作为一个单纯的文学命题的合理性。过教授认为,从“诗言志”到“赋诗言志”,其实离开了《诗》学,是在说“言”。换句话来说,就是“我怎么说,你才信”的问题,这是一个远比文学性更重要的话题。
讲座结束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赵保胜博士作了简短的总结。他高度评价了讲座内容,也谈了自己听讲座的三点感受:学术创新来自“读人人都读的书,说人人说不出的话”,学术创新来自还原历史现场和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学术创新来自大胆质疑和不迷信权威。
本次报告内容丰富,角度新颖,既有扎实的文献考证,又有研究方法的提炼总结,还有理论线索的梳理分析,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徐璞、姚军 图/李瑾 审核/赵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