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有几人
张乃良
红柯走了,走的很突然,突然得让每一个关注他热爱他熟悉他的人措手不及,无法接受。戊戌年的春节因此笼罩了一层重重的阴霾。
红柯是2月24日凌晨四点四十六分去世的,因为微信等现代传媒的助力,大约到八九点时,整个陕西文学界就已经传播开了,一时间,整个文坛为之震动。悼念、追忆、缅怀的文字和声音迅疾弥漫在三秦大地,波及全国。在这些文字声音里,说什么的都有。细细聆听这样的声音,咀嚼这样的文字。我深感懂红柯的人寥寥无几,或者说压根就没有人懂红柯。
有人说,红柯早逝是因为被茅盾文学奖所害。“在陕西,红柯是除了贾平凹之外,入围茅盾文学奖次数最多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西去的骑手》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乌尔禾》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生命树》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喀拉布风暴》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茅奖’四年一次,四四十六年,红柯就纠缠在这入围、擦肩、失之交臂之中,由此使他的心脏压力不断增大。大家注意,红柯是死于心梗,而心梗源于过劳、激动、刺激等一系列原因。长期的等待、期望、焦虑和失望……不输于一场大病的折磨,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是‘茅奖’折腾红柯,还是红柯折腾‘茅奖’,已不得知晓。但‘折腾’这个事实是存在的。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写作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说红柯在“折腾”茅奖,红柯被茅奖“折腾”,不客气地说,实在是一点都不懂红柯。记得前年,在微信里我和红柯就茅奖聊过一两句,没有深谈。但就我的理解,红柯不断地申报茅奖,这是红柯长期以来在内心深处与某种体制较量、搏斗。如果叩问红柯的灵魂,他应该不愿意进入体制,而体制却要把他拉进来以壮声势。当红柯以其独具个性的创作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时,体制发现了他,于是想拥有他。因为某个体制有了这颗文学明星,就可证明体制正确、英明,便可以笼络更多的作家在麾下。犹如当年唐太宗看到及第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以红柯的为人和个性,以他对文学的理解和挚爱,他肯定要冲刺茅盾文学奖,因为他是一个勇于冲顶的人。不到顶点不罢休。他大约这样想,你体制既然设置了一个顶点,那我就我翻越它,让你看看,你设置的顶点最终会被我踩在脚下。他要让束缚他的体制睁大眼近睛露出惊讶的目光。
然而,红柯又不得不身处体制中。对此,我无法揣摩他内心是怎样地纠结。因为不在体制中,养家糊口成问题,妻儿老小怎么办?文学界许多追写红柯创作经历的文字把红柯西去新疆写的很壮烈,是为了寻觅文学之梦云云。其实不是这么回事。1986年暑假,我去甘肃半个月,回来时桌上放着红柯给我留的一封信,说自己不在师院工作了,让我代为办理相关手续,主要是借租学校的床板、床架、办公桌、椅子、书架、脸盆架等归还手续。红柯认识的女朋友,就是后来和他生活了一生的妻子。因为没有编制,在师院图书馆只是一个临时工,红柯为了解决心爱之人的身份,只能远走西域边疆。这一点,当年一起共事的建滨也是同样的看法。后来红柯就定居奎屯小城,开始了新疆十年的生活。在八十年代,能够有一份体制之内的稳定的工作,是叫人艳羡的事。红柯留校后,就在宣传部主管的院刊编辑部做编辑,工作安逸悠闲,他可以利用大块闲暇时间阅读创作,红柯对此是满意的。能够毅然决然在工作一年后什么档案关系都不要,在当时,的确惊世骇俗。这是他第一次和体制较劲,但也不得不向体制低头屈服。这或许就是他的矛盾之处。一面不屑体制,嘲笑体制。一面不得不进入体制。
当年评职称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不算科研成果,还因为必须参加职称英语考试,红柯对此很无奈,但又无法改变制度性规定。记得红柯在院报写过一篇文章,说到了当年左宗棠的故事。左宗棠官晚年拜陕甘总督,堂堂封疆大吏,而且正在筹备收复新疆——当时新疆被侵略者阿古柏盘踞,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做好了入疆作战准备。大战在前,他却突然想要进京赶考,想获得一个进士名分。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当然明白左宗棠的心思,颁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红柯叙述这个故事时心里是充满愤激之情的。我读后,很能明白他的心思,他是借人酒杯,浇己块垒。
体制实在是扼杀天才的制度,红柯是写作的天才,体制却要把他降服,把他招安,所以他一直要挣脱体制,通过种种方式来挣脱。比如,他上课不备课,没有教案,课堂上照样激情四射,霸气逼人,天马行空,大鹏展翅,但被体制驯化的领导、学生,却不以为然,所以他的课堂也曾经不受欢迎。曾经被很诡异地排斥、压抑。此时的红柯,或许这么想:你体制不欢迎我,我就不待见你体制。这就是红柯当年介绍自己时,孤傲地说毕业于西北某高校,而不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
二十年里,红柯两度离开母校,被人谈说是忘恩负义,其中的是非曲直,人事纠葛,私人恩怨,红柯内心的种种悲苦,能够体察的人不多,能够理解的人就更属寥寥。
假如红柯不在体制之中,或者说体制能够提供给他更为宽松的创作生活环境,提供更加自由的思想空间和氛围,红柯的成就或许比现在更大、更恢弘。因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都不在体制之内,或者背离、疏远了体制以后,创作走向了辉煌。屈原、杜甫、李白、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鲁迅无一不是站在了体制的对面,才写出了不朽的著作。
今天追思红柯,懂他的人多乎哉?不多也。
当然,红柯自己也不懂自己。比如对自己的身体,红柯一直很自信。而且自信自己的一套养生方法。什么打坐、搓裆、冷水沐浴等等。这些办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条件下对身体有益,我认为他自己不知道,他却痴迷其中而不自觉。
但红柯明白一点,自己鬼不大,或者说不鬼大。岐山、凤翔、宝鸡一带方言里形容那些机灵鬼、聪明人,就说某某鬼大,或者谁谁鬼大的很。记得红柯在一篇文章里就说自己小时候被家长斥责不鬼大。这个世界确实是鬼大人的世界,鬼大的人会讨巧,鬼大的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回馈。那些老实人、本分人、木讷的人,往往只能卑微、卑屈地活着。但是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才是中国的脊梁。在文学创作上,红柯实在是一个拙人,不是一个巧人,一点都不鬼大,不会讨巧。他笨拙地埋头苦写,伏案拼命地写。他几十年来一直用笔一个字一个字老老实实地写,当作家都革命式地使用电脑写作的今天,红柯还是手写,然后由妻子儿子输入电脑,打印出来再修改。所以他写的很苦。但是他乐于这样实实在在地写,不去走捷径,走便道。但是很少有人懂得他的拙恰恰是他的真,他的朴,他的纯粹与天真。他不懂人情世故,不懂世俗应酬等等。但他是个好人。25日我回老家,说起红柯去世,我姐就把当年的照片也翻出来辨认,那是1985年10月28日的一张照片。当时我和红柯刚刚毕业几个月,住在石坝河校区,当时的新校区,现在的老校区招待所的小二楼。我姐来看我,住了一个礼拜,因为她带着小儿子,每天吃饭,我和红柯从饭堂打来饭,就把办公桌滕开当作饭桌,几个人一起吃。红柯还不时给我不满两岁的小外甥买零食。可能是有一天,不知谁拿的相机,就很随意地拍了这张照片。我姐说:唉,不知道么,要知道我也想去看望。多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这么就不在了。 是啊,一个好人就这样不在了啊。
红柯去世后,我情不自禁,不能克制内心的悲痛,拟写了几幅挽联,就写在这里吧。
一
西域十年陈仓十年长安十年三十年笔耕不辍
长篇恢宏短篇精致诗文韵深数百万珠玑琳琅
二
冬已尽噩耗飞来天为谁春
人不在著作堆案书铭伟业
三
同学四年同室两年同事十年而今君独驾鹤去
一阳来复一声叹息一腔悲痛未知你可入梦来
四
春阳和煦而寒从心起诅咒天不佑才
著作等身然胸臆未尽欣慰人皆知你
五
想当年冷水沐浴起早贪黑读遍馆藏书
叹今日春风骀荡天才鹤归流尽心中泪
六
斯人已去,文学苍穹日月暗
大地犹寒,三秦山川草木凋
七
多少宏文构想随巨星陨落
万千心曲深情与珠玑闪耀
2018年3月7日
(张乃良,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红柯大学同学,1985年与红柯一起留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