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郭沈青教授学术论文在国际SSCI来源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刊发

发布时间: 2025-06-27      点击量: 

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级教授郭沈青的学术论文《语言的接触层叠与参照析层法》,在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报》)2025年5月第53卷第2期刊发。该期刊为国际SSCI来源期刊,是我校认定的顶级学术期刊,宝鸡文理学院为论文的独立完成单位。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演变过程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历史信息,但如何准确还原语言的历史层次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的历史比较法通过对比同源语言来重建语言谱系,但这种方法往往忽略了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近年来,学界逐渐意识到语言接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历史层次分析法,试图通过分析书面语与口语的借用关系来揭示语言的历史层次。然而,这种方法仍然存在局限,因为它主要关注的是“可见叠加”,即词汇层面的借用,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不可见叠加”,即语音系统的融合。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揭示语言演变的真实历史层次?这项最新研究提出了“参照析层法”,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该研究以陕南镇安永乐方言为例,探讨了语言接触中的两种基本叠加形式:1. 可见叠加:通常发生在方言向权威语言借用的过程中,表现为词汇的借用,并伴随不规则的语音变化。2. 不可见叠加:源于两种方言的深层融合,通常从语音系统开始,并呈现规则的语音变化。研究发现,传统的历史比较法和历史层次分析法难以有效区分这两种叠加形式,尤其是当语言演变主要由不可见叠加主导时。相比之下,参照析层法通过参照移民史和源方言,能够更清晰地离析出语言接触的历史层次。

这项研究的创新点有三:1. 区分了语言接触的两种基本形式,明确了“可见叠加”与“不可见叠加”的本质差异,为语言历史层次分析提供了更精确的理论框架。 2. 提出了参照析层法用于分析由方言融合导致的语言演变,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3. 为方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更准确地还原语言演变的历史轨迹,特别是在多方言接触频繁的地区。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语言接触理论的发展,也为历史语言学、方言学乃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参照析层法的应用或将成为揭示语言历史层次的重要工具。

原文链接:https://muse.jhu.edu/pub/250/article/963404

(科研管理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


上一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举办第八次硕士生实践作品展映

下一条:书香传薪火,情怀映杏坛:王磊教授向我院捐赠图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