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16:30-18:00,我院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本学期首期研究生读书分享会在博文楼710教室举行。2024级、2025级近30名研究生参与活动,闫朝华老师莅临指导,李艳勤同学主持。

分享环节,甘甜同学聚焦《西方美学史》第一章,系统梳理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的美学演进脉络: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等早期理论萌芽,到柏拉图“理式”唯心美学、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论”与悲剧“卡塔西斯”说,再到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教化理念,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融合神学与哲学的美学阐释,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实现从“神本”到“人本”的范式转型。

陈桐同学解读《20世纪西方文艺美学》导论,以图画形式开篇引导思考,清晰呈现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核心流派,深入分析当代西方文论“作家—文本—读者与接受”的两次历史性转向,并指出“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的重要意义。
评议阶段,谢宇同学肯定了甘甜同学梳理的逻辑性,提出“美学学科何时独立”的问题引发探讨,陈桐回应需结合社会文学背景进行整体性思索。在自由讨论环节,2025级同学追问理性到非理性转变的复杂因素,陈桐以现实主义演变为例,说明其并非单一线形更迭;李艳勤提出美学认知的理性与感性之争,经讨论得出二者糅杂发展的结论,甘甜补充朗吉努斯《论崇高》的感性视角启示。

闫朝华老师总结点评,高度认可两位分享者的理论阐释,提出三点启示:构建系统理论知识框架、结合社会实际理解文学理论、以全面发展视角看待思潮更迭,杜绝标签化解读。他以“文学就是人学”作结,为同学们指明研究方向。
此次分享会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理论素养与思辨能力,为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文艺学、比较文学学科组 文、图/梁靖雅、陆欣 审核/赵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