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正文

“短视频与新媒体运营”微专业简介

发布时间: 2025-09-05      点击量: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短视频生产与直播运营作为一种轻量化、移动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本微专业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省级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及应用型新闻学的学科基础,聚焦短视频创作与新媒体运营核心素养,开设短视频策划与创意、摄影与摄像、视频剪辑与特效制作、AI影像创作、新媒体编辑与直播运营等课程,培养掌握短视频策划、拍摄、剪辑、直播运营,能够胜任媒体融合时代内容创作与传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旨在培养“技术+文化+运营”三维能力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具体目标为:第一,掌握核心技术能力。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与项目化实践训练,学生将掌握短视频策划、拍摄、剪辑、AI影像创作及多平台运营的全流程技能第二,强化地域文化赋能。能够精准解码周秦文化、非遗资源,独立策划文旅推广、助农电商等符合地方需求的短视频产品;第三,对接职业市场需求。胜任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新媒体及MCN机构的创作与运营岗位,年均参与实战项目3项以上。第四,提升发展潜力。通过AI技术与新媒体思维的深度融合,适应智媒时代变革,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二、微专业特色

1.地域文化深度赋能 依托宝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定位,课程以“周秦文化”“非遗文化”“宝鸡文旅推广”“农特产品短视频营销”为实战项目,强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解码与再创作能力。通过凤翔泥塑、西府老街等本土资源的短视频化实践,培养兼具文化传承力与商业价值转化能力的传播人才。

2.AI技术驱动创新 开设“AI影像创作”“智能剪辑”等前沿课程,整合AIGC技术资源,训练学生运用文生视频、智能扩图、数据可视化等工具革新传统创作流程,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创意表现力,探索AI与文化短视频的融合路径。

3.全流程项目实战 联合宝鸡融媒体中心、文旅宣传部门及助农企业,将真实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需完成从选题策划、拍摄剪辑到平台运营的完整实践,掌握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的算法规则与用户增长策略,产出可直接应用于地方文旅推广、非遗传播及助农电商的短视频作品。

4.双师资源协同支撑 组建“教授+行业导师”双师团队,共享省级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新闻学“全程实践”体系。行业导师来自宝鸡电视台、华商报、青色影视传媒等机构,提供实战案例解析与项目指导,保障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三、微专业设置理由

1.服务区域战略需求 宝鸡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亟需通过短视频推广周秦文化、非遗资源及农特产品。微专业定向培养具备文旅IP孵化、助农电商运营能力的专业队伍,支撑“文旅强市”与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地方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

2.填补行业人才缺口 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0亿,县级融媒体中心、政务新媒体及MCN机构岗位需求激增。本地传媒企业相关岗位缺口年均增长30%,亟需兼具技术、文化与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强化学科交叉优势 依托省级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软科全国排名第64位)及应用型新闻学实践体系,整合既有课程《AIGC与地域文化影像创作》《融合新闻学》,引入AI工具链与直播运营等前沿内容,形成“技术+文化+传播”跨学科课程体系。

4.深化产教融合成效 微专业将进一步打通“课堂-项目-就业”路径,通过与宝鸡日报、凤县融媒体中心等20余家单位的深度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四、微专业建设基础

1.学科支撑强劲 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省级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及新闻学专业,已开设《智能影像创作》《融合新闻学》等前沿课程,学生近三年获国家级专业竞赛奖项30余项,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与创新实力。

2.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专任教师15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10人),双师型教师占比40%,并聘请宝鸡电视台、华商报等行业专家担任实践导师。

3.实践平台丰富 拥有教育部人文交流全媒体基地、省级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备315套,总值1100万元)及宝鸡电视台等20余家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从设备实操到项目落地的全流程实践环境。

4.地方服务成果显著 近年带领学生完成千阳县助农直播、宝鸡市文旅宣传片等项目200余部,作品被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广,获省级以上赛事奖项60余项,形成“教学-实践-服务”良性循环。

五、微专业建设思路与时间安排

建设思路采用“基础技能→专项提升→实战孵化”递进式培养模式,确保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技术赋能、地域融合、项目驱动”为核心,分三阶段推进:

  1. 课程论证与资源整合:完成课程体系优化,引入AIGC技术资源,对接宝鸡文旅局等合作单位确定实战项目。

  2. 教学实施与项目实训:开设5门核心课程(12学分),嵌入“非遗短视频创作”“助农直播运营”等项目实训。

  3. 成果验收与成果转化:组织结业考核,优秀作品推送至宝鸡电视台等媒体展播,并形成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模式。

时间安排:20259月招生宣传提交申请;202510月开班。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考核方式

开课时间

短视频策划与创意

2

36

18

18

考查

第一学期

摄影与摄像

2

36

18

18

考查

第一学期

视频剪辑与特效制作

2

36

18

18

考查

第一学期

AI影像创作

2

36

18

18

考查

第二学期

新媒体编辑与直播运营

2

36

18

18

考查

第二学期

合计

10

180

90

90

-

-

六、课程设置

课程简介

  1. 短视频策划与创意:结合宝鸡文旅资源(如周秦文化、非遗项目),训练学生从受众分析、选题挖掘到分镜头设计的全流程策划能力,产出兼具地域特色与传播力的短视频方案。

  2. 摄影与摄像:通过无人机、4K设备等专业器材操作训练,强化景区、非遗场景的实拍技能,满足文旅宣传与电商直播的多元化拍摄需求。

  3. 视频剪辑与特效制作:以Premiere、剪映为核心工具,融合智能剪辑技术,完成从粗剪到包装的全流程实训,提升工业化内容生产能力。

  4. AI影像创作:训练文生视频、智能扩图等AIGC技术应用,探索“周秦文化数字复原”“非遗IP动态海报”等创新课题。

  5. 新媒体编辑与直播运营:依托真实政务账号与助农项目,实训直播脚本策划、数据复盘及私域流量转化,掌握多平台运营策略。

七、结业要求与成果

学生需修满10学分(5门课程),通过课程考核,结业后颁发微专业证书。优秀作品将推荐至宝鸡电视台、学习强国等平台展播,并优先推荐至合作单位实习就业。

 

 


上一条:“AI+语文教育”微专业简介

关闭